「杂诗 · 其八」
陶渊明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耕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赏析:
这首《杂诗·其八》作于公元414年左右,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贫困生活中所作。彼时,他虽毅然归田,却常年饥寒交迫、困顿潦倒。面对现实的艰辛,他并未因此动摇初志,而是借诗抒怀,表达对仕途的拒绝与对自由人格的坚守。此诗通篇写贫困之实,却不乏一股自尊自持的清气,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与达观。
第一联:“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代人耕作本就不是我的愿望,我本职在于种田养蚕。
表明诗人不愿以做官谋生,而将耕织作为安身立命之道,彰显其淡泊仕途的自守之志。
第二联:“躬耕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亲自耕作从未间断,常常忍受寒冷与饥饿,只能以糟糠度日。
描写生活之窘迫,突显诗人虽勤劳却收获甚微,生活艰难而心志未改。
第三联:“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哪里指望吃得太饱,只希望能吃上细米饭。
以质朴愿望反衬其生活困顿,表现出诗人生活所求不高,却仍难以达成的无奈。
第四联:“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冬天有粗布御寒,夏天有粗麻遮体,也就满足了。
衣食所求极低,却仍难以维持,反映其生活清苦至极。
第五联:“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即便这点愿望也无法实现,真让人悲哀叹息!
情绪由平静转为哀怨,既是对命运的感叹,也含对社会不公的隐忧。
第六联:“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他人都得其所,而我却不知何以安身。
对比他人与自身,写出心中不平之气,表现出孤高者在人世中的格格不入。
第七联:“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
这其中的道理如何奈何?那就且让我陶潜自酌一杯吧。
结尾以“且为陶一觞”点出诗人心境:虽穷困潦倒,仍不改其志,唯以饮酒自宽,显现出超然物外的潇洒与倔强。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困苦生活图景,却始终不失自我尊严。起首二句即申明志趣——耕种田桑,非望仕途,这一人生态度贯穿全诗。中间数联以质朴写实的语言刻画饥寒交迫的生活,情真意切,却毫无怨尤。诗人在写“御冬足大布”与“粗絺以应阳”时,并非讽刺,而是表明自身生活期望极低,却依旧难达。尾联转折,情绪由哀伤归于自嘲,借酒自慰,以幽默消解痛苦,展现其高洁不屈与旷达达观的气质。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几近口语,却情感深沉,境界高远。结构上由志向写至现实,由现实转入情感,再从情感收于哲思与自遣。多用对比之法,如“人皆尽获宜”对“拙生失其方”,以他人顺利反衬自身困顿,哀而不伤。最具陶氏风格的是“且为陶一觞”一句,直白却蕴含无限意味,既是自嘲,也是自尊,显现其人格之清高与精神之独立。
启示:
《杂诗·其八》启示我们:人生在世,难免不遇与困顿,但若能坚守内心所向,不为境遇所累,即便身处糟糠寒布之中,亦可自得其乐。陶渊明以自身躬耕却贫的经历,表达了“不仕而穷”的选择,并借酒自遣,彰显出一种不依附、不妥协的人格力量。在今日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他那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