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 其二」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赏析:
《杂诗·其二》作于公元414年,陶渊明五十岁,归隐田园已有多年。经历了动荡的社会变故与仕途的坎坷无成,陶渊明内心虽趋于恬淡,但仍时常在静夜独思中涌动出对时光流逝、理想未遂的深沉感慨。这首诗描绘秋夜寒冷寂寥之景,寄托了诗人长夜不眠、抱负未展的凄凉心绪,展现了他人生哲思与情感深处的孤寂悲凉。
第一段:“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太阳沉入西山,皎洁的月亮从东岭升起。
描绘日月更替、天地交替的宏大景象,引发诗人思索时光流转。
第二段:“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皎洁的月光洒满万里,空中景象浩渺辽阔。
以广阔景象映衬内心的寂寞与无边思绪。
第三段:“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夜风吹入房间,枕席变得寒冷。
细腻描写秋夜的凄清寒意,暗示诗人孤独冷落的处境。
第四段:“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天气转凉才体悟到时节变化,失眠才感知到夜晚漫长。
感受四时变换,引发对人生短暂与夜长孤寂的深刻体悟。
第五段:“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想要倾诉却无人相应,只能举杯劝慰孤影。
表现孤独无伴、心事无处寄托的深沉寂寞。
第六段:“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日月流转抛弃了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
直接点明诗人壮志难酬、蹉跎岁月的深切哀伤。
第七段:“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想到这一切心中充满悲凄,直到天明也难以平静。
总结全诗情感,抒发因理想受挫与命运无常而无法自安的凄苦心境。
整体赏析:
《杂诗·其二》通过描绘秋夜月明、风冷夜长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陶渊明以自然景物作背景,融入自己失眠长夜的真实体验,将外在的风冷夜寒与内在的孤独苦闷紧密结合。诗中以夜之漫长、孤影自饮,衬托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处倾诉的无奈心情。面对流逝的时光和无常的人生,他既有无力回天的悲哀,又有深沉清醒的自省。全诗语言简淡自然,情感深厚绵长,展现了陶渊明隐逸生活中仍未泯灭的热望与深情。
写作特点:
本诗以自然描写和情感抒发相结合,构建出一个空旷、寒冷而又寂寥的夜景氛围。陶渊明善于用简洁平实的语言,传达深邃复杂的情感变化,从景入情,自然过渡,情景交融。诗中既有宇宙万象的宏大描绘,也有孤室冷枕的细腻刻画,使读者在沉静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生命悲凉和时代无力感。诗人用朴素的词句,写出了人生感慨的广阔与深沉,体现了他特有的冲淡而厚重的艺术风格。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理想受挫、时光无情流转时,不可避免地会生出孤独和哀伤。然而,正如陶渊明所展示的,即使在最孤寂的长夜中,也应以一颗清醒而坦然的心面对现实。人生虽难尽如人意,但在凛冽寒夜中守望自我的热望与情怀,便是生命中最真实而坚韧的光芒。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