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乐 · 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盛世时期,是王维《田园乐》组诗中的第六首,表现的是诗人隐居山林、过着宁静恬淡田园生活的情趣与闲适心境。王维在朝仕途屡有起伏,但始终心系田园,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意境。本诗所描绘的正是一幅春日清晨,雨后山居的宁静画卷,是王维“归隐”主题与“田园美学”的典型体现。
第一联:“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桃再次含着夜雨的水珠,翠柳更是笼罩在清晨的雾气之中。
诗人通过对春日雨后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春天色彩的鲜明与氛围的清润。“复”、“更”二字层递推进,使画面由静转动,从视觉延展到触感与气息,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第二联:“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庭前花瓣纷纷飘落,仆童尚未清扫,黄莺啼叫,山中之客仍安睡未醒。
这一联展现的是人事活动与自然声响的交织,但人却仍在酣睡,未被唤醒,构成动静对比,愈显宁静悠远。诗中“未扫”、“犹眠”透露出一种闲适与自在,是王维理想中“静中见趣”的生活状态。
整体赏析:
全诗共二十字,既写景又写人,既有声色又显心境,精巧而生动。首联以“桃红”、“柳绿”为基调,辅以“宿雨”、“朝烟”的氛围渲染,描绘出雨后清晨的春日之景;次联则由景入人,通过“花落”引出“家童未扫”,再由“莺啼”映衬“山客犹眠”,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淡泊、与世无争的田园世界。
这首诗在意境上与孟浩然《春晓》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王维的表达更注重绘形绘色,细节描摹尤为出色。例如桃花沾雨、柳丝带烟的图景,比起孟诗中泛泛“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写意手法,更加具体鲜明,富有画面感。而王维笔下的“春眠”,也不同于孟诗写已醒后的回忆,他写的是“犹眠”,写那未醒之时的深酣之眠,于莺啼花落声中反衬内心的宁静无扰,使“静”成为这首诗的精神核心。
写作特点:
- “诗中有画”,描摹精妙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极重画面构图与设色技巧。本诗正是诗画结合的典范,红桃、绿柳、朝烟、宿雨,既富于色彩层次,又具有构图意趣。特别是“含”“带”两个动词,将静物赋予动作感,使景物既具姿态,又显生气。 - 色彩渲染,营造意境
诗人不仅描写春景,更通过色彩字眼“红”“绿”来突出画面美感。“复含宿雨”“更带朝烟”中的“复”“更”既是递进修辞,也是时间与氛围的推进,体现了画中有动、景中有情的艺术手法。 - 动静结合,静中见趣
全诗结构上以静为主,动为辅。表面上有“花落”“莺啼”之动,但“未扫”“犹眠”则转化为静,构成有声无扰、有动不扰的和谐之境,体现了王维追求心灵澄明、世事无扰的隐逸哲学。 - 对仗工整,律法严谨
此诗为六言近体绝句,形式罕见但工整严谨。诗中“桃红”对“柳绿”、“宿雨”对“朝烟”、“家童未扫”对“山客犹眠”,虚实相对、词性相配、意境贯通。尤其“复”与“更”、“未”与“犹”的工对更见匠心,体现诗人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与结构审美。
启示:
王维在这首短诗中,用极简的篇幅描绘出春日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安宁,体现出他“心远地自偏”的人生观与艺术追求。在快节奏、纷繁嘈杂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妨从中汲取一份“静”的智慧:面对外界万象纷扰,内心若能如山客般酣眠自适,于桃红柳绿中独享宁静,便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清欢。这正是诗人借自然之景、寓闲适之情,传达出的诗意人生。
关于诗人: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