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 其五」陶渊明

yin jiu v

「饮酒 ·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416年前后,彼时陶渊明辞官归隐已逾十年,生活虽清贫,却逐渐由初归田园时的孤高愤慨,转为内心的澄明和宁静。他以一己的生活实践,确立起“心远地自偏”的哲思人生观,强调主观内心的淡泊远比外在环境更为重要。《饮酒·其五》是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中最为人称道的一篇,通篇以自然写情、以生活寄理,将诗人超然物外的隐逸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亦展现了魏晋玄风与田园诗派的完美交融。

第一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把茅屋建在人世之中,却听不见车马的喧嚣声。
起笔便明志。诗人虽身居人间,却无尘世之扰,显现出一种心境决定感受的淡泊状态。这里的“无喧”并非现实环境真的寂静,而是心不系尘,故耳不闻杂。表面写地,其实写心。

第二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若问我何以做到这样?是因为内心高远,所以环境自然幽静。
此句为全诗主旨。“心远”是根本,“地偏”是结果。诗人借对话式设问回应,从容道出“境由心生”的道理,体现了他内在的自足与超然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归隐者的洒脱之语,更是超脱尘网的哲理表达。

第三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在东篱下随意采菊,悠然之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这一联几乎成为田园诗的图腾。一个“采”字,一“悠然”境,动静之间,自然意趣尽显。“见”非有意凝望,而是在自然松缓的节奏中,不经意地瞥见,意境尤为空灵淡远。菊是隐者之花,山象征永恒,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此刻悄然达成。

第四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雾气在傍晚更显可爱,鸟儿也成群结队归巢而去。
此联以写景为主,着意刻画傍晚山林中的宁静美感。日夕时分,山色温润,飞鸟归林,象征自然万物皆有其节律。诗人置身其中,既是旁观者,亦是参与者,心境亦与万物同和。

第五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蕴藏着深邃的真意,只是想要说清,却又语言难尽。
全诗在此升华。诗人已超脱语言与理性的界限,将一种与天地自然交融的人生境界托出。所谓“真意”,非具体的道理,而是生活的顿悟、内心的顿明,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存在,亦即“诗意”本身的最高境界。

整体赏析:

这首诗表面写闲适生活,实则是陶渊明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与精神志趣的集中表达。诗人不避现实人境,反而通过“心远”之志超然其外。他并不寄望于山林之远、世俗之退,而是在与自然的共处中找寻一种更真实的生命状态与精神居所。全诗由内而外,由情至理,从起始“无喧”之境,到终结“忘言”之悟,语言虽质朴,却意蕴丰盈,宛如一幅缓缓铺开的水墨画,让人沉醉在淡远静美之中。

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在于“言浅意深”。陶渊明以极其自然、素朴的语言,构建出一个心灵与自然和谐共鸣的世界。结构上循序渐进,由生活场景入笔,转向哲理表达,最后抵达玄远空灵的精神境地。写作技法上运用了白描、对话、动静结合、意象象征等多种手法,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布局,体现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美学理念。

启示:

这首诗所传达的隐逸哲学和心灵智慧,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在浮躁的当下社会中,陶渊明教会我们:真正的安宁不在远离城市的山林,而在于内心的“采菊东篱”。人生的意义,并非一定要说清道明,它更多是一种体验,是与天地自然共存时产生的顿悟。只要心志高远、淡泊明志,即便身处人境,也可远离喧嚣,抵达属于自己的精神桃源。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饮酒 · 其四」陶渊明
yin jiu ii

「饮酒 · 其四」陶渊明

「饮酒 ·

Next
「饮酒 · 其七」陶渊明
yin jiu vii

「饮酒 · 其七」陶渊明

「饮酒 · 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