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赏析:
这首诗作于盛唐时期,是王昌龄在南斋赏月时所作,当时他身处远地,月夜触景生情,思念远在山阴的友人崔少府。诗人通过对月夜景致的描绘,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并思及人生无常、时光变迁,情感细腻,语言典雅。此诗融景入情,含蓄深远,是王昌龄少见的婉约之作,展现了他除边塞诗外另一种清丽柔婉的风格。
第一联:“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静卧在南斋之中,拉开帘幕时,正见新月初升。
起句点明地点与时间,静谧氛围铺陈开来。“月初吐”一词极富诗意,“吐”字描绘出月亮徐徐升起的动态之美,也隐喻内心思绪的缓缓流露,含蓄而有韵味。
第二联:“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清冷月光洒在水面与林木之上,在窗户间荡漾流动。
这一联细描月光所映之景,淡光轻洒,水木皆幻,宛如一幅宁静清幽的夜景图。月色如水,映照于窗,引发诗人内心的沉思与遥想。
第三联:“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月亮时满时亏,循环往复,而它的清辉却贯穿古今,亘古未变。
“苒苒”写时间流逝,“盈虚”指月之圆缺。诗人感叹月亮的光辉虽然变化,但其明澈恒久,反衬人世无常,引出对岁月流转与友情深情的哲思。
第四联:“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我的故人此刻应在清江之畔,于今夜吟咏离情,心境凄苦。
“美人”在古诗中常代指才德之士,此处即指崔少府。诗人想象他也在同一时刻,对月而吟,内心同样哀愁。并用“越吟”暗含庄舄思归的典故,增加文化意蕴。
第五联:“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远隔千里,你如今可好?夜风中似有你的诗香在飘散。
诗人遥问友人安好,以“微风吹兰杜”作结,借兰与杜喻其人品高洁、文辞芬芳,仿佛能从空气中闻到其人的气息与情思,极具抒情美与象征意味。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篇以月为线索,由赏月入手,情感层层推进:从眼前静夜月色,到遥想友人吟苦,再至千里传情,步步深入。诗人既沉浸于自然月夜之美,又在心灵深处牵挂远方知己。情与景浑然天成,月光是桥梁,连接起现实与思念,今夜与过往。诗中蕴含对人生流转的哲思,以及对友情的永恒信任与深情关怀,情真意切,感染力极强。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托月寄情:全诗围绕“月”展开,景写得空灵淡雅,情抒得真挚动人,情中有景,景中含情。
- 用典含蓄,文化蕴深:“越吟苦”暗引庄舄思归之典,典故自然融入,不见痕迹,增强了情感的厚度与文化意味。
- 语言清丽,节奏婉转:语言疏朗自然,不事雕琢而意境深远,四字句、五字句交替使用,使节奏富于变化,韵律和谐。
启示:
此诗启示我们:真正动人的抒情作品,往往不在直陈,而在于景中寓情、意中含思。王昌龄以月夜为背景,含蓄表达对朋友的深切牵挂和人生感慨,使得文字虽轻,却意蕴深远。在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会以物起兴、融情于景,让诗意更富层次,让情感更具深度。
关于诗人:
王昌龄(约690 -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