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 其二」李白  

xing lu nan ii

「行路难 ·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李白

赏析:

这组诗共三首,写于李白入朝被谗言中伤、仕途受挫之后。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愤慨以及怀才不遇的痛苦。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然而他在长安并未得到重用,反而遭到权臣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这组诗即作于此时。

第一联“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人世间的道路宽广得如同蔚蓝的青天,可偏偏只有我,找不到任何一条能够前进的出路。
诗人以青天比喻仕途的宽广,却紧接着说自己无法前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他内心的愤懑与不甘。这句诗境界宏大,意蕴深远,奠定了全诗悲愤的基调。这种“世界如此之大,却无我容身之处”的慨叹,是一种跨越文化的、关于个体在广阔世界中感到被排斥的困境,极易引发共鸣。

第二联“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我深感羞耻,不愿去追逐、迎合长安城里那些纨绔子弟;他们终日沉溺于斗鸡走狗,用赤鸡白雉作为赌注,去争夺一些梨子、栗子之类的微利。
李白鄙视长安权贵子弟沉迷于斗鸡赌博的庸俗生活,这不仅表达了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与整个世俗价值体系的决裂。对他而言,精神的独立与理想的实现,远比获取任何微小的现实利益更为重要。

第三联“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我像古人一样弹着剑鞘唱出悲苦的歌谣,那声音里满是不得志的苦涩;纵然能够提起衣襟,出入于权贵之门,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也完全不合我的心意。
诗人用冯谖弹剑的典故,精准地描绘了自己在权贵门下作客,待遇不佳、壮志难伸的窘境。“曳裾王门”这一形象,则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有尊严的士人被迫屈身事人时所感到的别扭与屈辱。

第四联“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难道你们忘了,当年在淮阴的市井中,韩信曾遭受无赖的嘲笑与胯下之辱;而才华横溢的贾谊,在汉朝的庙堂之上,不也同样被那些王公卿相们所嫉妒和排挤吗?
李白借韩信贾谊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来自况。这表明,伟大的人物在未遇之时,不仅会受到市井小人的欺凌,更会因为才华过人而遭到同僚的嫉妒与打压。他的困境,是内外交困的双重夹击。

第五联“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你们难道没有看见吗?昔日燕昭王是多么地珍视贤才,他敬重郭隗,为了表示诚意,甚至亲自手执扫帚(拥篲)为他清道,屈尊降贵(折节)以示尊敬,心中毫无猜忌。
诗人笔锋一转,回忆起燕昭王礼贤下士的黄金时代。那是一个君主真正懂得人才价值的时代,“拥篲折节”这一极具画面感的细节,描绘了李白心目中理想的君臣关系——绝对的尊重与信任。

第六联“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正因如此,贤士如剧辛乐毅,都被君王的知遇之恩所感动,他们愿意剖开肝胆,献出全部忠诚,以此来报答君主,施展自己的英杰之才。
剧辛乐毅的报恩行为,构成了一个“明君识贤臣-贤臣报明君”的良性循环。这既是李白对历史的追慕,也是他内心深处最炽热的渴望:渴望能像他们一样,找到一个值得效忠的君主,然后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才智。

第七联“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然而,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燕昭王的白骨早已被蔓生的荒草所缠绕、湮没。时至今日,还有谁会去洒扫黄金台,以延揽天下的英才呢?
此句是全诗情感的转折点,从对古代盛世的向往,跌回冰冷的现实。黄金台作为招贤纳士的象征,如今已无人问津。这是对当权者最直接也最沉痛的批判: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已死,当代再也没有真心求才的君主了。

第八联“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艰难啊,世道艰难!罢了,罢了!不如归去,回到我该去的地方!
这声叹息,既是愤激的抗议,也是绝望的宣言。“归去来”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意味着与污浊官场的彻底决裂。但这并非心甘情愿的归隐,而是一个高傲的灵魂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后,带着巨大的失望和愤怒所做的主动撤离。

整体赏析:

全诗紧扣“行路难”这一主题,通过密集用典,将韩信、贾谊的遭遇与燕昭王、郭隗的佳话进行正反对比,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坐标系。李白将自己的个人悲愤置于其中,使其升华为对古今人才普遍命运的深沉咏叹。诗中既有对现实的猛烈批判,也有对理想世界的深情回望,情感在愤懑与向往、绝望与不甘之间激烈碰撞,极具感染力。

写作特点:

  • 对比强烈:开篇“大道”与“独不得出”的对比,历史明君与当下现实的对比,贯穿全篇,强化了诗人的不平之气。
  • 典故精深:诗中用典密集而精准,每一个历史人物和故事都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和观点的论据,极大地加深了诗歌的思想厚度。
  • 情感跌宕:从开篇的愤懑,到中段的怀古与向往,再到结尾的批判与决绝,情感起伏如波涛汹涌,最后收束于一声沉重的叹息,余味无穷。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位天才诗人的个体呐喊,更是一面映照古代政治生态的镜子。它揭示了当一个社会缺乏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尊重贤能的氛围时,会对国家造成怎样巨大的人才损耗。李白那“归去来”的决绝,是一种清醒的抵抗。它提醒我们,个体的价值不应完全由外部仕途来定义,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保持精神的独立与人格的完整,其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成就。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秋夜独坐」王维
qiu ye du zuo

「秋夜独坐」王维

「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王维 赏析:

Next
「日出入行」李白  
ri chu ru xing

「日出入行」李白  

「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