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栖曲」
李白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赏析:
《乌栖曲》是李白在开元十九年(731)游历吴越一带时创作的。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吴王夫差和西施的奢靡生活,实际上是诗人对唐玄宗晚期沉迷声色之事的讽刺。吴王夫差曾在姑苏台上为西施筑宫,纵情享乐,而李白通过描写吴王宫廷的荒淫景象,隐喻了唐玄宗政治腐化的现象。此诗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堕落,还展现了李白对当时政治和人生失落的深刻反思。
第一联:“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姑苏台上,夕阳西下时乌鸦栖息,而吴王的宫廷里,西施已在醉意中沉睡。)
这一联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勾画出昏暗的吴宫氛围,“乌栖时”指黄昏时分,带有隐喻的意味,暗示着吴宫的衰败与腐化。诗人通过“醉西施”这一形象,突出吴王沉溺于享乐、荒废政治的情景,同时也隐喻了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虚无。西施作为宠妃,象征了欲望与堕落。
第二联:“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吴宫的歌舞依然热烈,然而青山已开始吞噬半轮落日。)
这一联描写了吴宫歌舞的欢愉景象,然而随着“青山欲衔半边日”的描写,突显了时间的流逝和即将结束的欢愉。通过“未毕”与“欲”字的衔接,诗人展现出吴王不觉时光流转的无知和遗憾,同时又暗示了享乐的短暂与易逝,隐含着“乐极生悲”的哲理。
第三联:“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宫中的铜壶滴漏,银箭渐升,直到秋月坠入江水,夜晚已近深处。)
通过“银箭金壶漏水多”的意象,诗人描写了漫长的夜晚和时间的无情流逝。铜壶滴漏象征着时间的流失,而“秋月坠江波”则将夜晚的寂寞与冷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景象深刻地反映了吴宫的荒淫生活,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幻,暗示了其中的虚幻与悲凉。
第四联:“东方渐高奈乐何!”
(东方的曙光渐渐升起,欢乐又能如何延续呢?)
这两句以一问作为结尾,既表露了吴王因欢乐无法长久而感到的遗憾,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类生活的深刻批评。随着天色的亮起,夜晚的欢乐将戛然而止,诗人通过这一点睛之笔,表达了乐极生悲的哲理,提醒人们沉迷享乐终将带来不幸。
写作特点:
- 时间流转的象征:通过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将时间流逝与宫廷腐化联系起来,展现了繁华过后的寂寥与无奈。
-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诗中的“乌栖时”、“青山欲衔半边日”、“秋月坠江波”等意象,不仅营造了氛围,也含蓄地揭示了社会的堕落与历史的无常。
- 情感的凝练与深刻:诗人没有直接抨击吴宫的奢靡与腐化,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时间的流逝,间接表达了对沉迷享乐的统治者的讽刺。
整体赏析:
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突破了传统乐府歌行的结构,还在内容上通过对吴宫生活的描写,寓意了对当时唐玄宗腐化政治的深刻讽刺。诗人没有直言批评,而是通过描写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的欲望短暂。诗歌在描写吴宫生活时,不仅表面上是怀古抒情,实则暗含深意,强烈批判了权贵沉迷声色、荒废政事的现象。结尾的“东方渐高奈乐何!”更是以简练的语言将主题升华,提醒人们享乐终将过去,欢乐难以长久。
启示:
《乌栖曲》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沉迷于享乐和短暂的快乐最终都会迎来衰败。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时间流转的象征,传递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无论享乐多么美好,时间总会带走一切。诗中的“乐极生悲”警示我们要警惕过度追求短暂享乐,而忽视了长远的价值与责任。同时,诗人通过这种深婉隐微的方式,也引发了我们对权力腐化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