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风」王勃

yong feng

「咏风」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王勃

赏析:

这首诗作于王勃仕途失意时期。他少有才名,却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遗憾。在这首诗中,他借清风写志,用风的高尚与勤勉,寄托自己济世为民的理想与情怀。

第一联:“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凉风阵阵吹来,使林间山谷变得清凉宜人。
以直白笔调写秋风初至,点出全诗主角“风”,既有景象描绘,又蕴含诗人因风而心清之意。

第二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它吹散了山间的烟雾,使溪边人家的门窗清晰可见。
这一联将秋风的动态具体化:它穿行于山林之间,为百姓带来清爽与光明,表现出诗人关怀万物、体恤民生的情怀。

第三联:“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它来来去去没有痕迹,吹动与停息却仿佛富有情感。
诗人借风无私的行为赞美它不图回报的品格,同时用拟人化手法描写风的“有情”,将物性与人性融合,托物言志。

第四联:“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夕阳西下,万物静谧之时,松林间响起阵阵风声,为你奏响自然之音。
风不仅白日送清凉,黄昏时也带来松涛声,为人解忧、送慰,体现出其无声的陪伴与默默奉献。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风写志,通篇以“风”为线索,以风之来去无踪、润物无声、无私无求的高尚品格,托出诗人济世安民、无怨无悔的志向。全诗虽短,却情思丰沛,既写山林之静美,又含人格之高洁。王勃用“风”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品德形象,将其拟人化,使其成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表达出诗人胸怀苍生、忠诚不渝的精神世界。

写作特点:

这首诗构思巧妙、意境空灵。它最大的特色是托物言志,以风喻人。诗中大量使用实词描绘风的路径与功效,如“驱”“卷”“起”等动词使画面跃动起来;而“无迹”“有情”等抽象表达,又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共鸣。结构上,四联首尾呼应,既写风之所至,也写风之所为,写得灵动而不失庄重。

此外,尾联使用“为君起松声”这一具象细节收束全篇,不仅具有画面感,也寓含深情,使诗人本人的身影在“君”与“松声”之间若隐若现,别具深意。

启示:

这首诗以清风自比,启示我们做人要如风一般无私奉献,不计回报,始终如一。无论白日炎炎还是暮色沉沉,风都不辞劳苦地为人带来清凉与慰藉。正如有为之士,也应不问功名、不计得失,持守正道,为世间带去一份宁静与清明。王勃借风咏怀,寄托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展现了自己虽屡遭挫折却不改初志的高洁情操。

关于诗人:

王勃(约650 - 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年十四,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Total
0
Shares
Prev
「感遇诗三十八首 · 其二」陈子昂
gan yu shi san shi ba shou ii

「感遇诗三十八首 · 其二」陈子昂

「感遇诗三十八首 · 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 释义:

Next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yan zi lai zhou zhong zuo

「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燕子来舟中作」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杜甫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