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莺」李商隐

liu ying · li shang yin

「流莺」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李商隐

赏析:

这首诗借流莺暗喻自身,抒写自己漂泊无依、怀才不遇、抱负难展、佳期难遇的悲愤之情。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前两句:居无定所的黄莺总是不停地飞翔漂泊,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流莺这样不停地漂泊、飞翔,究竟是为什么呢?又究竟要漂荡到何时何地呢?诗人对此不作正面交代,只淡淡接上“不自持”三字。这是全联点眼,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诗人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是比较平常的比兴寓托,独有这“不自持”三字,融和着诗人的独特感受。

第三、四句:它那美妙婉转的歌声中怎么能没有本意?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这两句便进一步通过对流莺另一特点——“巧啭”的描写,来揭示它内心的苦闷。流莺那圆转美妙的歌声中分明深藏着一种殷切的愿望——希望在美好的三春良辰中有美好的期遇。然而它那“巧啭”中所含的本意却根本不被理解,因而虽然适逢春日芳辰也不能盼来“佳期”,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说,流莺的飘荡是诗人飘零身世的象征,那么流莺的巧啭便是诗人美妙歌吟的生动比喻。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强调巧啭中寓有不为人理解的本意,这本意可以是诗人的理想和抱负,也可以是诗人所抱的某种政治遇合的期望。

第五、六句: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这两句承上“巧啭”,仍写莺啼。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无论是刮风的早晨还是降露的夜晚,是晴明的天气还是阴霾的日子,无论是京城中万户千门开启或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时时处处在啼啭歌吟。它仿佛执着地要将“本意”告诉人们,而且在等待着渺茫无尽的佳期。

最后两句:我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它的哀鸣,然而这京城又哪里能找到可以栖居的花枝呢?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最后两句联系到诗人自身,点明“伤春”正意。“凤城”借指长安,“花枝”指流莺栖息之所。伤春,就是伤佳期之不遇;佳期越渺茫,伤春的情绪就越浓重。三春芳辰就要在伤春的哀啼中消逝了,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枝也无从寻找。这已经是杜鹃啼血般的凄怨欲绝的情境了。诗人借“不忍听”流莺的哀啼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伤春”之情—— 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

全诗咏物抒情,风格轻倩流美,情思深婉,可谓臻于化境。

关于作者:

li shang yin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

Total
0
Shares
Prev
「无题 · 重帷深下莫愁堂」李商隐
wu ti · chong wei shen xia mo chou tang

「无题 · 重帷深下莫愁堂」李商隐

「无题 · 重帷深下莫愁堂」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叫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Next
「安定城楼」李商隐
an ding cheng lou

「安定城楼」李商隐

「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