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门怨 · 其二」
李白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赏析:
《长门怨·其二》是李白借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典故创作的一首宫怨诗。陈皇后曾享有“金屋藏娇”的荣宠,后因妒失宠,幽居长门宫。李白此作,并非简单复述史实,而是以这一典型事件为载体,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和对比,深刻揭示了恩宠无常的残酷与深宫女性永恒的孤独困境,使其具备了超越具体史实的普遍意义。
第一联:“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长门宫中长年累月弥漫着愁绪,使人早已忘记了春天的滋味;那曾经以黄金装饰的四壁,如今已落满了秋天的尘埃。
首联以强烈的今昔对比切入。“桂殿”、“黄金屋”是昔日极度恩宠的象征,但“长愁”与“秋尘”却将其彻底解构。“长愁不记春”是绝妙的心理刻画,表明愁苦的绝对性已扭曲了人物的时间感知,她的生命只剩下情感的寒冬。“起秋尘”三字,静默而有力,既是实写环境的荒废,更是象征恩宠的冷却与心灵的死寂。
第二联:“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夜空中高悬着一轮如明镜般的皓月,它的清辉,偏偏独自照耀着长门宫中那孤独的人。
此联是意境升华的神来之笔。诗人将视角从狭小的宫殿转向浩瀚的夜空。明月如镜,本应普照万物,无私无偏。然而一个“独照”,却赋予了明月以冷酷的主观性——它仿佛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特意将全部的光集中在这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照亮她的孤独,使其无所遁形。这不再是陪伴,而是一种公开的、无声的审判与展示,将个体的悲剧感置于宇宙的尺度下,愈发显得深邃而悲凉。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在于其构建了一个精密而强大的意象系统。全诗以“桂殿”、“黄金屋”代表过往的荣华,以“愁”、“秋尘”代表现实的凄冷,再以“明镜”般的明月作为连接时空的永恒见证。四句诗,由内(宫殿)而外(天空),由地(尘)及天(月),在有限的篇幅内营造出巨大的空间张力和时间纵深感。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意象的并置与碰撞,让环境的衰败与人物内心的绝望相互印证,最终凝聚成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氛围,展现了李白以简驭繁、举重若轻的高超诗艺。
写作特点:
- 双关与象征的极致运用:“明镜”既指月亮,也暗喻着历史的明鉴与冷酷的客观规律;“秋尘”既是实物,也是蒙在昔日繁华与人物心灵上的阴影。
- 意象的对比与呼应:“桂殿”之华与“秋尘”之衰,“青天”之阔与“长门”之狭,“明镜”之共性与“独照”之特性,在多重对比中深化了主题。
- 空间结构的精心安排:诗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从地面(宫殿尘埃)到天空(明月),最后光柱般的月光又聚焦回地面(宫里人),完美地象征了人物无法逃脱的命运囚笼。
- 情感的节制与深化:全诗无一字直接写“怨”,却通过“不记春”、“起秋尘”、“独照”等克制而精准的描绘,让哀怨之情渗透于字里行间,比直白的哭诉更为有力。
启示:
这首诗超越了个体宫怨,揭示了权力结构中依附者的永恒悲剧与人性中对尊严和情感联结的深切渴望。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的宫廷还是现代的社会,当一个人的价值完全依附于他人(或体制)的恩宠时,其命运便注定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深刻的孤独。陈皇后的悲剧,警示着个体保持精神独立与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同时,那轮“独照”的明月,也启示我们应以悲悯之心,去关注和照亮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与孤独的灵魂。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它引发我们对权力、尊严与人性异化的永恒思考。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