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释义:
这首诗是诗人在高宗仪凤三年(678)以上书讽谏触怒武后,被诬以贪赃罪下狱时作。诗中托物寄情,是比是兴,抒写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蒙冤受屈的愤慨和品格的高尚。
前两句即点出秋蝉高歌,叫人不得安宁。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引出客思。诗人在狱中深深地怀想自己的家园。句法上又运用对偶,并且对得很工整。“深”字有的版本作“侵”。“南冠”用典,诗人以钟仪自喻。
颔联既是写蝉也是在写自己,把蝉和自己连写在一起,表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凄恻感情。诗人不敢再看两鬓乌玄的秋蝉,它能一展歌喉,尽情高唱;而诗人也正值当年,大好青春,却经历着政治上的种种折磨,一事无成,还被囚禁,能用什么迎接人生的晚年?“白头吟”,是乐府曲名。传说西汉时卓文君在司马相如对她的爱情不忠后写《白头吟》以自伤。诗人巧妙地借用这一典故以示他对国家的一片忠爱之心被执政者辜负了。
颈联是诗的中心,主要是咏蝉,同时也是自喻。露水重,蝉翼湿,难以向前飞进。比喻自己处境艰难,政治上不得志,冤不能伸。风声大,蝉声便显得低沉。比喻自己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有口也难辩,言论上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尾联写诗人奋不顾身地将满腔忠愤一泻而出,诗人高洁的品质不为世人所了解,反而被诬下狱。诗人继续以蝉自喻,高居树上的秋蝉,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只有蝉和诗人才能互相理解,蝉为诗人高歌,为了蝉,诗人而写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因蝉而引起联想。又用蝉自喻,由蝉到诗人,由诗人到蝉,自然真切,很好地实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用典自然而含蓄。
关于诗人:
骆宾王(约640 - 684后),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曾做长安县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上书指陈时政,触怒武后,被贬临海丞。后随徐敬业扬州发兵反武则天,写下了有名的讨武氏檄文。兵败后下落不明。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悲愤之词。有《骆宾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