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李颀

gu yi

「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少年征战边疆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勇武精神与内心的思乡情绪。诗人通过对战场景象的描绘,表现了少年将士英勇善战的气概,同时通过边塞歌舞的反差,突出了他们心中的乡愁。此诗可能创作于唐代战争频繁之时,反映了当时征战四方的现实背景。

第一联:“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男儿本该戎马征战,我年少便已是幽燕边地的客人。
诗人开篇点明少年从军的经历,以“长征”突出了边塞战争的漫长与艰辛,“幽燕”暗示出战争频繁,征兵年纪之小。

第二联:“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战场上胜负如同赌注,我向来不把七尺之躯放在心上。 这两句展现了战士的豪迈之气,他们视生死如儿戏,体现了尚武精神。

第三联:“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杀敌时无人敢于上前,须发竖起如同刺猬般凌厉。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少年战士的勇猛,突出了他们的无畏和骁勇。

第四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黄云笼罩的陇地之下,白云飘飞,我若未报君恩便誓不归乡。
这一联是情感的转折,少年战士的戎马生涯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为了报效朝廷,表现了他们的忠诚与责任感。

第五联:“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辽东的少女年仅十五,擅长弹琵琶、能歌善舞。
诗人借边塞歌女的形象,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暗示出边疆的异域风情。

第六联:“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如今她吹奏羌笛奏响《出塞曲》,让我三军将士泪如雨下。
这句写尽了战士们的乡愁,羌笛的哀怨曲调勾起他们深埋心底的思乡之情,形成全诗最动人的高潮。

整体赏析:

全诗由豪迈转向哀婉,以刚柔并济的笔法塑造了少年将士的形象。前半部分突出他们的英勇无畏,后半部分则渲染他们的思乡之情,使得整首诗感情饱满,层次分明。诗人通过细腻的刻画,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与内心的柔软形成鲜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写作特点:

  1. 对比鲜明:前半部分表现英勇善战,后半部分抒发乡愁,通过强烈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比喻生动:以“须如猬毛磔”形容战士的凌厉气势,使画面感更强。
  3. 转折自然:从英勇善战到乡愁思归,情感层层递进,表现出战士内心的复杂情绪。
  4. 用典与暗示:“羌笛出塞”象征着边塞的悲凉,使诗歌在营造氛围的同时,暗示出战争的苦涩。

启示:

这首诗既展现了少年英勇无畏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们的乡愁与思归之情。它提醒人们,战争不仅仅是功名和胜利,更意味着无数征人的漂泊与牺牲。诗人在描绘豪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深沉思考,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战士们的矛盾心理——既有为国效命的忠诚,也有对家园的深切怀念。这种复杂的情感,使诗歌在边塞诗中别具一格,兼具悲壮与哀婉的美感。

关于诗人:

Li Qi

李颀(约690年 - 753年),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登进士第,后任新乡县尉,但仕途不顺,未得升迁,遂辞官归隐,终生淡泊名利,寄情山水之间。他酷爱道家思想,曾服饵丹砂,追求仙道,终身未能显贵。其诗才卓越,工于五、七言歌行,尤以边塞诗和音乐诗成就最为突出,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皆有深厚交游,后人并称“高岑王李”。

Total
0
Shares
Prev
「送魏万之京」李颀
song wei wan zhi jing

「送魏万之京」李颀

「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骊歌, 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

Next
「送陈章甫」李颀
song chen zhang fu

「送陈章甫」李颀

「送陈章甫」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