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 · 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赏析:
杜甫在至德二年(757年)因直言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家。此时正值安史之乱,他经历了动荡与流离,在羌村终于与家人团聚。《羌村三首》即是他返家所作的一组诗,这是第一首,描写了乱离中全家团聚的悲喜交集。
第一联:“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西方天空赤云如峭壁层叠,夕阳的余晖洒落平地。)
诗人以西天的赤云和落日的余辉勾勒出黄昏时的壮丽景象,同时暗含了归家的兴奋之情。
第二联:“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柴门前鸟雀叽喳,千里跋涉的归客终于到家。)
描绘了乡村的寂静与萧索,而“千里至”则突出归家的欣喜与疲惫,展现了久别归来的复杂心绪。
第三联:“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妻儿见到我竟感到惊讶,定神之后才擦去喜悦的泪水。)
突出了动荡时局中生离死别的难得重逢,以及亲人乍见时的悲喜交加。
第四联:“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世道混乱,我颠沛流离,如今幸存实属偶然。)
直抒胸臆,将离乱之苦和生还之幸概括于一,感慨万千。
第五联:“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
(邻居挤满了低矮的墙头,个个都在感叹唏嘘。)
通过邻里的反应,渲染全村对于离乱生活的感慨,烘托家庭团聚的珍贵。
第六联:“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夜深时仍然秉烛而坐,相对而望恍如梦中。)
深夜相对的场景充满温情,表现了团聚后的深沉感慨和不敢相信的欣喜。
写作特点
- 白描手法:全诗以简单的语言勾勒生活中的细节,无华饰却极具感染力。
- 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中渗透感情,如赤云与鸟噪既展现黄昏乡村的萧索,又烘托归家的心情。
- 层次分明:从归家路上的景象,到家人相见,再到邻里围观,最后夜深对坐,层层递进,情感由外向内铺展。
- 感慨深沉:用短语如“怪我在”“偶然遂”,高度凝练出乱世之中的情感波澜。
整体赏析
诗人通过三幅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团聚时的情景:柴门鸟噪、妻孥相见、邻里围观。这些画面看似平凡,却浓缩了乱世中的悲欢离合,令人动容。杜甫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如妻孥的“怪我在”、邻人的“嘘欷”,真实再现了当时民众的生活图景。他的叙述含蓄不露,悲喜相融,既有乱世的悲凉,也有团圆的温暖。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