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陆龟蒙

li sao · lu guimeng

「离骚」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陆龟蒙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末年。当时唐朝政治黑暗,藩镇割据,宦官弄权,朋党相争激烈,正直之士常常遭受排挤,奸佞小人却得以用事。陆龟蒙以隐士身份自号“天随子”,虽多次被朝廷征召,却不愿出仕。他目睹社会黑暗,贤者不得志,奸臣得势,因而借古讽今,写下此诗。诗题为《离骚》,实则是托古讽今。屈原以忠贞之心辅佐楚怀王,却被谗言所害,流放江南,最终抱石沉江。陆龟蒙借屈原的悲剧,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与对世道的不平。

第一联:“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屈原的《天问》与《招魂》,终究无法传达到君王的耳中。宫门森严,忠臣的呼声不得越过阍人传至帝前。
这一联点明了屈原的遭遇:虽有千古绝唱《天问》《招魂》,但楚怀王昏庸无道,不察忠直之言。陆龟蒙以此影射当世朝廷,君主被权奸蒙蔽,贤士纵有万语千言,也无法上达天听。

第二联:“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谁曾料到,纵然有千篇丽句,也抵不过小人一句谗言。
这一联直抒胸臆。屈原的诗歌千古传颂,忠心耿耿,却敌不过权臣的一句毁谤。陆龟蒙感叹古今同理:文字与道义虽可千秋传世,但在现实政治中,却往往敌不过权奸谗言的顷刻之力,忠臣贤才难以立足。

整体赏析:

这首诗虽为五言绝句,仅二十字,却含意深沉,锋芒毕露。首联以屈原名篇《天问》《招魂》为引,既点明主题,又为后文铺垫。次联由文学与政治对比,突出讽刺意味:千古流芳的佳句与小人的一句谗言相比,后者更能左右君王之听,致使忠良蒙冤,社稷倾危。

全诗表面咏叹屈原,实际上寄托了陆龟蒙对自身遭遇及现实政治的愤慨。他虽隐居不仕,但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见贤才被弃,奸佞当道,心中愤懑无处倾诉,遂以此诗抒怀。

诗风简洁峭拔,直言不讳。短短四句,把屈原的悲剧与晚唐政治的黑暗紧密联系起来,既是对屈原的同情,也是对现实的控诉。

写作特点:

  • 借古讽今,寓意深远
    陆龟蒙这首《离骚》并非单纯咏史,而是通过屈原的遭遇来影射唐末政局。诗人选取“天问”“招魂”等屈原代表作切入,暗示屈原虽有千古名篇,却无力挽救昏君之心。这样的托古讽今手法,不仅让诗歌具有历史纵深感,也强化了现实批判力度,使读者在阅读时自然而然将屈原与诗人所处时代联系起来,形成强烈的共鸣。
  • 语言峭拔,精炼含蓄
    全诗仅二十字,却融汇屈原生平遭际、文才之盛、谗佞之害三重内涵。诗人没有铺陈冗长的议论,而是以极简之笔,写出千古悲剧。这种高度凝练、简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正是晚唐诗风中“以短驭长”的典型范例。
  • 对比鲜明,讽刺深刻
    “千丽句”与“一谗言”形成极端对照:一边是千百句文采斐然的诗篇,一边却只是小人一句恶言。数量上的悬殊与现实中结果的反差,凸显了忠直难伸、谗佞得势的荒谬。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讽刺力量,也深化了诗歌的社会批判性。
  • 情感浓烈,直抒胸臆
    不同于一些晚唐诗人常用隐晦曲折的表达,陆龟蒙在这首诗中几乎是直言不讳。诗中蕴含的愤慨、悲凉与无奈,皆通过简洁而强烈的句子爆发出来,显示出诗人既有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又有对自身怀才不遇的自况,更有对现实政治的深刻不满。
  • 承续楚辞精神,寄托个人抱负
    诗人题为《离骚》,本身就是在呼应屈原的精神传统。屈原以文字抒发忧国之志,虽死犹存其魂;陆龟蒙虽不仕,却借诗篇表达自己心系天下的情怀。诗人借承屈原之志,传递了“虽不得志,犹不改其忠”的精神姿态。

启示:

这首诗通过屈原的典故,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贤才遭弃,小人得志”的历史规律,提醒人们反思权力与真理的关系。在专制与人治的环境中,谗言往往能决定贤者的命运,这是古今共通的悲剧。对今人而言,这首诗启示我们要珍惜真知灼见,不应被流言所左右;同时也提醒我们,历史上无数屈原式的人物虽屡遭挫折,却以文字与精神传世,最终赢得了时间的证明。

关于诗人:

Lu Guimeng

陆龟蒙(?- 约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与皮日休并称“皮陆”。其诗多讽喻现实,《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揭露赋税苛酷;《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托物寄兴。散文《耒耜经》为现存最早农具专著,《野庙碑》则辛辣讽刺时政。诗风清峭疏淡,被列入《唐才子传》,鲁迅称其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

Total
0
Shares
Prev
陆龟蒙
Lu Guimeng

陆龟蒙

陆龟蒙(?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