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柴」
裴迪
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
绿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释义:
裴迪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谊颇深。王维在陕西蓝田有辋川别业,得山水之胜。裴迪作为王维的好友,也常偕同在别业游赏,相互酬唱,各成五言绝句二十首,此诗为其中之一。
木兰柴,大约以四周多植木兰树得名,木兰树晚春先叶开花,此诗作于秋季,作者多着墨于山间景色。
首句是本诗写作的时间背景。“苍苍”,秋日苍翠的山色。正是日落之时,夕阳缓缓西沉,群山渐渐笼罩在一片暮色中,因此显得更加郁郁苍苍。诗人乘兴缘溪而行,此时正行至峡谷的深处,溪水潺潺,鸟儿争鸣,山间的流水声、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听来分外响亮。然而诗人在这声音中感觉到禽鸟归巢时的聒噪和溪水汩汩不安的流动,他在犹豫,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应该立刻返回归途。因此这里用了一个“乱”字,是景语,亦是情语。
以下两句进一步表达他的这种心情。天色逐渐转暗,诗人急于知道前面是否又有胜境,向前匆匆疾行了一段,然而“缘溪路转深”,在浓重的暮色中已经看不清前面的景致了。为此诗人不得不敛足却步,不无遗憾地感叹: “幽兴何时已!”如果不是天色傍晚,再向前走,说不定会有更加幽静、秀美的地方呢! 诗人探幽揽胜之雅兴正象那溪流一样远无穷尽,结句的言外之意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全诗将木兰柴秋天的分散的景物,以自己急切、浓厚的巡游兴致联系在 一起。在对苍山、落日、溪水、鸟鸣的描写中,所呈现的是诗人留连山水、恣意遨游的形象。全诗宛如一幅晚暮深山吟游图,生动而饶有意趣。
关于诗人:
裴迪(生卒年不详),关中人,天宝后为蜀州刺史,曾官尚书省郎。与王维、崔兴宗隐居终南山,在王维别墅与之唱和。肃宗上元元年(760)宦游蜀中,又曾与杜甫诗酒唱和,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云:“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可见其一生是很不得意的。《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九首。